《華語學刊》總第二十三期(2017.12)

目錄

Table of Contents

華語教學之學理研究

  • 只依靠輸入可以學習華語新詞嗎? 黃玉樹

摘要:學習第二語言的時候,輸入(input)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。Krashen(1982)所提出的輸入假設(Input Hypothesis)為語言教學的研究帶來許多議題。本研究探討四個和輸入相關的變項,其中句子限制、接觸次數、理解/不理解句子脈絡、學過/沒學過目標語詞,後兩者是學習者和輸入接觸後所產生的變項。句子限制指的是新詞所鑲嵌的句子脈絡。由於新詞所在的句子脈絡中承載了不一樣的資訊量,因此對於新詞詞義的可能性產生或大或小的限制。高句子限制指的是句子使詞義的可能性被限縮到較小的範圍,例如:「他握著刀的『柄』,快速地切菜。」;而低句子限制對於新詞的詞義相對開放,例如:「那鍋子的『柄』很可愛,讓人看就買。」頻率指的是學習者在不同的句子中接觸新詞的次數。研究發現有三:一、句子限制有條件地影響新詞學習;二、頻率不影響新詞學習、三、學習者對於句子的理解影響新詞學習。單從輸入的質(句子脈絡)和量(頻率)來看,新詞的學習可能忽略了學習者和輸入之間的互動。句子脈絡只能在某些條件下影響新詞的學習,當學習者能夠理解句子脈絡才能夠學會新詞。

華語教學之實務應用

  • 影響華語文教師價值觀轉變之國際趨勢 李和舫

摘要:本國華語文教學研究,於本體論、方法論、認識論與工具論四面向已取得不少成果。華語師資養成與教師發展議題,多集中於課程規劃與教學能力等領域。鑒於理解教育變革在教師職涯與教學實踐中扮演之關鍵角色,本文特別以教育學視角,探索華語教學實踐在大環境變遷下作出回應的方式,及其如何成為現代教育趨勢。筆者運用發展心理學的生態系統理論為研究架構,從教師專業訓練、學習者角度及高等院校三面向,透過理論結合實務舉證進行討論,總結正影響華語文教育價值觀的三個國際趨勢:教學法時代更迭、轉化中的學習型態,以及與日俱增的高等教育合作。本文最後提出趨勢轉變對教學實踐分別造成的衝擊與教育啓示,主張包括重新思索教學、調整教師角色,以及審視個人教學傳統,以作為華語文教師專業發展領域之參考。

專欄:臺灣華語教學發展的歷史回顧

  • 華語時光機 : 談1980年代的華語教學──高賢玲老師專訪 許瑞容、蘇韵文
  • 走過一甲子—─葉德明老師專訪 李瑄、王曉鈴、段氏香

華育獎專欄

  • 討論耗時近兩年,首次「華育獎」頒發及其緣起 歐喜強
  • 35年磨一劍──與後輩談談華語教學 林伶俐

知困──擁抱世界的這段華語教學歲月 鄧翠雲

華語教學實務分享

  • 淺談在日中文補習班教學技巧 王上玟
  • 拓殖大學築夢記 溫亭羽

教學實習觀想

  • 淡江大學華語中心實習成果心得分享 吳彥儒
  • 淡江大學華語中心實習成果心得分享 張合廷
  • 淡江大學華語中心實習成果心得分享 黃思瑜

外籍生分享

  • 大自然的啟示 小橋淳子
  • 廣達國際文化大使活動學習旅程─我在台東遇見春天 何忠厚

活動報導

  • 第三次華語沙龍活動報導 張金蘭

開始討論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